上一頁

來源: 讀書共和國 發表日期:

比特幣成為抗通膨避難所

 

美元指數是衡量美元價值變動的指標,由美元對歐元、日元、英鎊、加元、瑞典克朗、瑞士法郎等經濟規模較大或貨幣價值穩定的主要國際貨幣之匯率,採加權幾何平均法計算後獲得。上述國際貨幣在指數中的占比分別是:歐元57.6%、日元13.6%、英鎊11.9%、加元9.1%、瑞典克朗4.2%、瑞士法郎3.6%。

美元指數以1973年3月的美元價格為基準點100,由美國聯邦準備銀行(FRB)定期制定趨勢並公告,指數上升意味著美元價格上漲,下降則意味著美元價格下跌。美元指數是預測股市、國際原物料市場等項目的主要指標,如果美元指數上漲,以股票為首的資產市場往往會走弱。另外,美國國債利率通常與美元指數呈正相關。

歷史上美元指數最高的時期是1985年2月,達到了164.72。為了因應歷史性的強勢美元走勢,當時雷根(Ronald Reagan)政府邀請美國、日本、西德、法國、英國等五個重要國家(編按:即五大工業國組織,簡稱G5)的財政部長及央行行長到紐約廣場酒店,達成了讓美元貶值的協議案,這就是知名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來,1985年12月底,美元指數暴跌至100.18,創下美元指數編制以來的最大跌幅。美元指數的歷史最低點出現在2008年3月,低到70.698。當時美國為了克服全球金融危機,採取了量化寬鬆政策,發行天文數字的美元,使得美元大幅貶值,然後就在這個時候,比特幣誕生了。

美元指數反映總體經濟狀況,而比特幣跟美元指數呈反向變動。比特幣誕生的目的,就是要革新現有的信用貨幣系統,帶有反美元的基調,而且發行量限制在2,100萬個,不能像美元一樣無限印刷。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元指數是投資比特幣時需要確認的核心指標之一。比特幣正在突顯價值儲藏資產工具和對抗通膨等特色。當通膨危機、地緣政治矛盾、中心化的金融系統越不穩定,比特幣的價值就受到越多關注。

很多人仍然把比特幣當作風險資產看待,也有人認為比特幣不是投資資產,而是投機資產。但我認為,自2023年開始,大眾對比特幣的看法產生了很大的改變。2023年初,美國中小型銀行破產,市場陷入了全球金融危機可能重演的極度恐懼之中。當時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矽谷銀行(SVB)、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第一信託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等銀行接連破產,美國股市開始崩盤;不過,比特幣反倒開始上漲。比特幣和那斯達克在2022年一整年的聯動,也在這時畫上了休止符,大幅增強比特幣作為另類資產的定位。美國金融體系的危機尚未完全結束,而且還有商業不動產的不良貸款,金融市場依然存在著不穩定性,使得大眾對法定貨幣和中心化金融系統的信任,也逐漸出現裂痕。

倘若這種情況繼續維持,投資人就會尋找能保護資產的避難所, 遠離傳統金融的不穩定性,這種傾向很有可能隨著地緣政治衝突擴大而加劇,而比特幣被視為最好的替代方案,因此備受矚目。實際上,美國機構投資人已經將比特幣作為抵抗美元通膨的手段。經歷過像阿根廷那樣惡性通膨的外國投資人,也積極採用比特幣(編按:截至2024年6月,阿根廷過去一年的通膨率累積漲幅為271.5%)。

 

▍ 本文節錄自 朴鍾漢《超級貨幣投資地圖》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