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頁

來源: 讀書共和國 發表日期:

傳奇策略教練的「十倍思維」最強實踐法

 

「工時越長,成果越好」是錯誤觀念
 

◎「你能奮戰二十四小時嗎?」

在學習「10X」機制之前,我總認為工作時間越長,越能提高工作成果,因此為了在工作上取得更多成果,當然必須更加努力。

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一九八九年),在營養飲品「Regain」的廣告中,有句「你能奮戰二十四小時嗎?」的台詞曾蔚為風潮。當時播放著這支廣告歌曲的日本,正處在工作時間越長、公司業績越好的泡沫經濟時期,象徵一個為了公司、為了薪水,不斷工作的世代。現在如果對員工採用這種工作方針,可能會被當成黑心企業,恐怕立刻就會演變成社會問題。

不過在當時那個年代,當然還沒有「工作生活平衡/勞逸平衡」(Work-Life Balance)這一類的詞彙,大家對於卯足全力、長時間工作的情況,也都是十分地習以為常。不過,說句不怕大家誤解的話,我並不認為長時間工作本身是一件壞事。長時間工作是為了實現自己喜歡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更是為了在工作上取得成果——可將其視為自己的選擇。這確實可以理解成:想要取得巨大的成果,就必須花費相當的時間。但是,也有人因為長時間持續工作導致傷害了身心健康、破壞與家人之間的關係,我自己便親身經歷過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

◎「勞逸平衡」的極限

話說回來,就「工作生活平衡」的觀點而言,難道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就像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所謂「工作生活平衡」,是指在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讓工作與個人生活都很充實的一種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因為我曾經歷過與妻子兩人工作育兒兩頭燒的經驗,所以我覺得「工作生活平衡」也有其極限。

我和妻子都畢業於海外商業學院並取得MBA學歷,具備商業相關知識。雖然在工作上能夠取得相對的成果,但卻無法擁有足夠的個人生活時間。一直面臨著「要不減少工作,要不犧牲個人生活」的課題也是不爭的事實。

所謂「工作生活平衡」,就是在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範圍內,在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取得平衡。因此,通常無法同時將精力百分之百投注在工作上,又想要百分之百享受個人生活,於是在現實情況下,就產生了必須犧牲某一方的難題。

 因此,我直觀地認為最合理的觀點就是——透過「10X」機制,在有限的時間裡做出成果、擁有自由時間的生活型態,就是「幸福的工作方式」。

◎ 不要貿然投入工作

許多「工作方式」在現實情況中都存在著各種障礙,但透過學習和實踐「10X」機制,不僅可以在自己想做的工作中大展身手,與此同時,還能大幅提高工作的CP值(Cost Performance,或稱成本效益)與TP值(Time Performance,或稱時間效益),獲得更多自由時間。

要實現以「10X」機制為基礎的工作方式,關鍵在於——想要取得巨大成果,接到工作時不是馬上就著手進行,而是先「思考」

在採取行動之前,要先加入「思考」的過程,問問自己:「除了過往的做法或長時間工作之外,還能怎麼做來達成目標?」

舉例來說,假如你要從東京前往大阪出差,應該不會直接就匆忙趕往大阪吧?

你會先思考:是要搭飛機?還是搭新幹線?又或者開車?話說回來,這趟出差非去不可嗎?能否透過線上會議解決,或交由其他人處理呢?

先思考,再行動。「10X」機制就是加入了這種「思考」過程,來大幅改變工作效率的(最終,也有助於讓自己保有個人時間)。

 

為了掌握「10X」機制,需要捨棄的九件事
 

◎挑戰「十倍目標」時,感到不安是很正常的

「自己真的能做到嗎?」

 誠如前述,在剛開始學習和實踐「10X」機制的階段,舒適圈的力量會讓人試圖回到原來的狀態。因為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新挑戰,難免令人感到不安。我也曾有過同樣的心境,信心動搖想要回到舒適圈。

「與其追求達成十倍目標的未來,不如繼續按照以前的方法做事,這樣不只更輕鬆,而且還更有把握吧?」我這種心情一天比一天強烈。

然而,我仍認為透過「10X」四步驟來實現「十倍目標」,對自己、團隊成員、客戶以及合作夥伴而言都是更好的選擇。

此外,當我直接與運用「10X」實現十倍目標的人們接觸後,我也懷抱起了能夠實現目標的希望。

不安,是對未來的恐懼。

希望,是對未來的期待。

無論是不安還是希望,都是思考未來時所產生的感受,而非當下。面對這種不安與希望交織的情況,在挑戰實現「十倍目標」的四個步驟時,對我頗有幫助的方法,就是在策略教練公司學到的「為了掌握10X需要捨棄的九件事」。

◎為了實現更遠大的理想未來,需要捨棄的九件事

正如所見,實踐「10X」機制也意味著要捨棄過往的思維方式

為了達成「十倍目標」,專注於你的獨特能力並與團隊合作——這可能與你一直以來的做法大相逕庭。然而,為了實現更遠大的理想未來,請鼓起勇氣,勇敢地放下過去一直沿用的做法和思維方式。以下是「需要捨棄的九件事」:

1.以過往為基礎的線性思維。

2.滿足於小幅成長的標準。

3.否定未來十倍成長的思維。

4.對於成長持否定態度的人際關係。

5.覺得差不多該穩定下來的思維。

6.將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歸責於他人的思維。

7.可以獨自一人實現十倍成果的想法。

8.想要實現遠大未來,需要有勇氣去面對伴隨而來的恐懼和不安。所以要捨棄「希望不需要勇氣就能實現遠大未來」的思維。

9.認為必須獲得回報的思維。(像「 10X」這類指數型成長的過程,並不是從對方手上爭奪,而是互相給予、持續成長的雙贏關係)。

在掌握和實踐「10X」的過程中,你可能也會感到不安和恐懼,但請鼓起勇氣捨棄上述九件事。丹•蘇利文的策略教練公司也放下了這九件事,結果到目前為止,這間公司已經成功達成三次「十倍目標」。據說目前策略教練公司推出的新課程,單日工作坊營業額已經超過公司成立第二年的全年營收。

策略教練公司從以前就開始舉辦工作坊,目前也依然在舉辦著工作坊,若要說起「10X」帶來什麼改變,那就是專注於獨特能力,並且導入了團隊合作和科技。 丹•蘇利文目前七十九歲,但他明確表示:「即使到了九十五歲也要繼續擔任工作坊的講師。」儘管擔任工作坊的講師已超過四十年,他依舊熱愛這份工作,並表示除了專注於獨特能力的工作之外,他無法想像自己從事其他工作。

透過「10X」機制,不僅可以實現指數型成長,同時也可能實現永續發展的工作方式。

 

勉強自己做「不想做」、「不擅長」的事,能做出成果嗎?
 

◎在你的工作當中,「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占多大比例?

在你平常的工作當中,有多少比例是「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呢?

如果「不想做的事情」和「不擅長的事情」占比超過一半,我建議最好重新審視你的工作內容。實現「十倍目標」的第二個步驟,就是專注於「喜歡」、「擅長」、「有益於他人」、「可產生收益」的事情。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不擅長」,而非「喜歡」、「擅長」的事情,這種做法不可能屢創佳績。

我自己在參加策略教練公司的「十倍雄心課程」時,有一項作業是要找一位搭檔組隊,了解在平時工作中,「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所占的比例。結果我發現在自己的工作當中,一半以上都是「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與我組隊的搭檔一臉認真地說:「你應該提高能發揮獨特能力的工作比例。」

相比之下,跟我組隊的搭檔就完全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這位搭檔在達成十倍成果的同時,還能擁有由自己安排的自由時間,過著工作和個人生活都很充實的日子。

透過這項作業,我發現在日常工作當中,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加起來的工作量,比我想像的高出許多。例如:對我來說,統計銷售數據並不是我「喜歡」的工作,但我將其視為應該累積經驗、讓自己比其他人更「擅長」的工作,於是持續地做著。

然而,由於我並「不喜歡」統計銷售數據,所以每當處理這項工作時,總會讓我感到疲憊,無法持續在精力充沛的狀態下進行。如果把銷售數據的統計工作交給那些既「喜歡」又「擅長」,而且還具有這方面獨特能力的團隊成員處理,我就能將更多時間投入在更有生產效率的工作上,在保持充沛精力的同時,也可創造出更亮眼的成果吧!

再者,接手這項工作的團隊成員可以用比我更快的速度完成數據統計,甚至使用新的工具進行分析和報告,運用巧思完成工作,得到更高品質的成果。

對於商務人士來說,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工作上。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是要勉強自己去做「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 還是精力充沛地去做自己「喜歡」與「擅長」的事? 這兩者之間將會產生很大的差異。

「但這畢竟是工作啊,就算是『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也得做吧?」

「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

「努力克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這樣才算是獨當一面的社會人吧!」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想法。但是,必須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這種觀念,不管是從工作動力,還是生產效率的角度來看,都不得不說——這樣不僅效率很差,成果也不好。

◎從減少「不想做」和「不擅長」的事開始做起

請從你平時的工作當中,優先減少「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並增加自己「喜歡」和「擅長」的事吧!在這個過程中的第二步,就是尋找具備獨特能力的團隊成員,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或「不擅長的事情」交給他們處理。

一開始,要先確定自己的獨特能力;接著,去了解團隊成員的獨特能力。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獨特能力。

特別是創業者、經營者和公司的領導者,如果一直在做自己「不想做」或「不擅長」的事,團隊成員也會以此為(不好的)榜樣,勉強自己一直忍受「不想做的事」或「不擅長的事」。因此,請由自己率先減少「不想做的事」或「不擅長的事」,並把這些工作交給「喜歡」且「擅長」的人來完成吧!

如果你覺得很難立即將這個辦法運用到工作上,以下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不妨嘗試看看。例如:可以與同住家人或伴侶分工合作,以充分發揮各自「喜歡」和「擅長」之事的方式,來共同分擔家務或與家庭有關的事務。如果所有家庭成員都認為某項家務是「不想做的事」或「不擅長的事」,請考慮看看是否可以外包。

即使只是自己身旁熟悉的家務,你也一定會發現——其實把這些「不想做的事」和「不擅長的事」交給「喜歡」且「擅長」的人處理,效率會更好。

 

▍ 本文節錄自 名鄉根 修《10X工時減半,效果乘十!》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