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普

大腦建立的連線早就被設定好

  社交腦:手機、朋友、按讚和同儕壓力   很多事!你可能已經注意到以下幾個狀況: .迫切想要與別人傳訊息。 .很容易過度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螢幕類產品,而且覺得上癮。 .社群媒體造成分心和拖延,影響力很強大。 .試圖一心二用而造成的問題。 .群體行為:人云亦云和同儕壓力。 .不是只有青少年如此,成年人也一樣。 這些行為源自人類大腦神經元的「連線方式」。而正是因為這種連線方式,導致這些行為真的很難避免。你之後會發現,雖然成年人也有同樣的問題,但這種狀況為什麼對青少年而言,造成的問題更嚴重?   大腦的連線方式讓我們熱愛螢幕類產品?   我們大腦建立的連線早就被設定好,會採取一些特定的運作方式。自從數十萬年前過著狩獵—採集生活的祖先至今,這種連線方式的改變幅度非常小。 人類的大腦為了很多種行為而建立連線,其中有三種行為與螢幕類產品和社群媒體這類主題特別有關係。我們建立的連線是要能夠: 社交:早期的人類若組成群體,生活會比較安全也比較成功。他們彼此分享所知,合作外出狩獵、建造住所、養育孩子,生病時也互相照顧。如今,我們依然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獲得益處,得到支援、合作、友誼和樂趣。人類的生物特性促使我們渴望社交方面的連結。 好奇心:早期的人類需要各式各樣的好奇心,像是如何製作更好的工具,或建造更安全、更溫暖的住所。也想知道河流、湖水的對岸有沒有更好的生活地點,或者越過那些山脈有沒有更多食物。如今,好奇心幫助我們學習各種技能和知識。 分心:古代的人類面對各種突發的動靜,很需要分心去注意,因為那些動靜有可能是掠食者或敵人。成功的大腦是容易分心的大腦!如今,分心讓我們有所反應,注意到各種問題和威脅,讓我們保持警覺。 我們的螢幕類產品設計得很出色,讓我們不斷有機會發展社交、發揮好奇心和分心。人類一直都是如此! 我們覺得好像有強迫症,「一次又一次」查看自己的各種螢幕類產品。其實那是大腦的回饋系統讓我們養成了難以停止的習慣。我們熱愛手上的各種裝置,不想關機,因為每次使用時,大腦的回饋系統就會活躍起來,加強我們的成癮行為。   青少年的大腦是超級社交腦   不管什麼年齡的人類,都很需要與他人建立關係。就算是喜歡獨處的人也需要朋友。如果你發生了真的很棒或很糟的事,卻沒有人能聽你說,想像一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孤單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大因素。 家人關係和朋友關係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家人的關係應該是自動產生的,朋友的關係則必須去建立、培養。當然啦,有些家人之間的關係很淡薄,而有些友誼非常強固。不過在理想狀況下,即使你對父母或照顧你的人很沒禮貌,或把他們推開,他們還是會非常愛你。朋友的容忍度則比較差,如果你常常很沒禮貌或把他們推開,他們不會永遠都愛你。 在你人生的這個階段,很需要融入環境、交朋友,與同儕建立的關係比父母更緊密等等,這種社交的需求非常強大。比起父母在想什麼,你更關心與自己同齡的族群到底在想什麼!   那麼安靜、內向的人呢?   我說青少年是很強固的社交團體,但並不是說所有的青少年都喜歡參與熱鬧的團體,或去參加瘋狂的派對。我想說的是,人類天生就需要建立關係,而在你這種年紀的群體之中,友誼的連結更加強固。 很多人比較喜歡跟一、兩個人結伴從事安靜的活動,也需要享受很多獨處的時間。我們將這種人描述為內向的人,與他們相反的則是外向的人。有些人非常明顯地屬於其中一類。但你有可能覺得自己有時候很內向,其他時候則比較外向。 不過呢,內向的人同樣需要與其他人建立連結和友誼,只不過比較討厭吵鬧的環境和與人互動。他們覺得比較自在、較常參與的是小團體,或者一對一的情境。如果有足夠的獨處時間,他們會有充電的感覺。你不必覺得自己一定要成為某個吵鬧群體的一分子。你大可用比較安靜的方式參與社交活動,成功與人建立關係,那對你是最好的選擇。   同儕與群體壓力:追隨同儕而非成年人   成年人經常問我:「為什麼我家的青少年順從他們朋友的想法,而不顧我的想法,即使我的想法比較合理,或對他們比較好?」我的答案是:「因為他們非這樣不可。」青少年有種迫切感,想要得到朋友和潛在朋友的敬意,這種渴望遠大於取悅父母。 人類有種強烈的渴望,想要融入他們周圍的人群。成年人也是如此,不過這一點對青少年來說更加重要。你極度需要團體所帶來的安全感。 索爾曾經想辦法避開艾德那群人,你可以看出兩個原因:一是索爾的姊姊提出一些深入的觀點;二是索爾也有自己的團體成員,就是沒有參與艾德那種行為的其他青少年。如果沒有那群朋友,他可能更難熬。   錯失恐懼症   假設你到了學校,每個人都在談論前一晚發生的事,而你沒聽說,令你覺得被排除在外。就是這種「錯失」的恐懼,驅使你不斷查看手機,而不是專心把功課做完。這也讓你很難把手機關機或設定成靜音,如同索爾察覺的狀況。 每個人都覺得這很困難,不過你需要「前額葉皮質」來抵抗那樣的誘惑,而你的這個腦區卻常常沒有活躍起來執行任務。因為呢,你也知道,它還沒有發育完全。而且,如果你要融入周遭環境,這個腦區對你的重要性遠超過成年人。 所以你面臨兩個問題:前額葉皮質比較弱,而想要跟著情緒走的傾向又比較強。   對社交覺得尷尬和害羞   莎拉—簡恩.布雷克摩爾(Sarah-Jayne Blakemore)教授是重要的神經科學家,研究專長是青少年的社交腦。她寫過這方面的論文,而她的研究有助於確認成年人經常觀察到的狀況:與其他年齡層的群體比起來,青少年對於尷尬的處境和同儕的意見比較敏感。請青少年想像某種社交上的尷尬處境時,與成年人的大腦活性比起來,青少年的大腦活性不僅比較強,活躍的腦區也有點不一樣。 我確實記得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兩次尷尬事件,如果是現在發生那種事,我只會一笑置之。那兩個例子都是關於別人對我的看法。如今,我還是很在意別人對我的看法,只不過年輕時尷尬的感受比現在強烈多了。   拍照使用濾鏡   如果你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或者覺得有人批評你的某方面,你會很想用濾鏡來改變自己在螢幕上呈現的模樣。這麼做似乎沒有害處,有時候也確實如此。但是,如果用濾鏡改變你的模樣,等到看見自己沒用濾鏡的真實模樣,又有什麼樣的感覺呢?這會導致自尊心降低,而且過度關注你對自己外表不滿意的地方。 同樣的,雖然成年人經常感到害羞,也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形象,但青少年的感受比較強烈。你變化得這麼快,能不能融入環境就超級重要。社交腦,以及想要成為團體一分子的需求(無論是什麼樣的團體),都有超強的影響力。   過度分享和網路霸凌   「網路去抑制效應」(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是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蘇勒(John Suler)創造的詞彙,描述這樣的事實:比起面對面說話或打電話,人們在網路上活動時比較不謹慎,各種年齡的人都如此。我們匆匆發出即時訊息或留言,沒有預先考慮後果。大多數人並不是惡毒刻薄的人,但沒有看到結果的時候,比較容易做出惡意或輕率的議論。網路酸民和霸凌太容易逃過懲罰。 然後,分享照片或影片也是問題。在這一章的開頭,艾德曾分享女孩的上空照片。我們不知道那是怎麼拍到的,但可以確定她不希望有人分享那種照片,也沒料到會有這種事。使用社群媒體,很容易分享任何東西給很多其他人,經常超出你的控制範圍。艾德犯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錯誤,事實上是一種犯罪行為,因為在那個熱頭上,他很容易就把照片分享出去,沒有考慮後果。 我們為什麼經常犯下這樣的錯誤?而且為什麼到了網路上,一些正派的好人這麼欠缺考慮,而惡毒刻薄的人甚至更惡毒?科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其中有兩個因素與你和你的大腦最有關係: 又是前額葉皮質:若要抗拒這些衝動行為、做出謹慎的決定,我們很需要前額葉皮質,而既然你的前額葉皮質還沒有發育完全,你就有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犯下這類錯(不過很多成年人也會犯這種錯)。 又是社交腦:要交朋友和建立關係,牽涉到分享我們的個人資訊和自身的參與。我們大腦的連線方式是設定成要彼此分享(但有時候會過度分享)。點擊按鈕送出資訊或照片是很簡單的事,抵抗這種誘惑比較困難。大腦的連線方式就是這樣,讓我們想要與其他人發展關係,而青少年的渴望又比其他年齡層更加強烈。   專注相對於分心   我們的螢幕類產品設計得很出色,令人容易分心。於是,我們有很多機會去做大腦神經元的連線方式設定要做的事,也很樂意去做,就是從事社交活動、發揮好奇心,以及分心。去接收朋友傳來的各種網站連結,以及會動的圖像、影片、知識、通知和訊息。 要專心做功課實在很難,而點開另一個遊戲、影像或訊息往往比較好玩,也比較容易。如果有某件事比較容易,我們就比較想做那件事,而不是做比較困難的事。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所犯的錯誤是同時打開好幾個3C裝置、視窗或應用程式。我們在各種事項之間跳來跳去。作家琳達.史東(Linda Stone)創造出「持續的局部注意力」(continuous partial attention)這個詞彙,用來描繪上述的狀況。 如果事情很簡單,像是回覆一則電子郵件或查詢某項事實,可能也不是什麼問題。不過如果事情很困難,或者感覺不有趣,一旦跳來跳去,就沒辦法把事情做得很好。你也看到了,這對索爾來說有多麼困難。他明知道自己應該把手機關機,但沒有這樣做,直到一切都已太遲。 我們在嘗試要一心多用。但無論成年人或青少年,那都是行不通的!   「專心一意」和「一心多用」大揭祕   .沒有證據顯示人類保持專注的時間正在縮短,但你不時會讀到一些誤導的說法宣稱是如此。其實不可能測量人的專注力能夠持續多久,因為這常常關係到周遭的狀況、自己的心情,以及別人要求我們專注於什麼事情。我敢打賭,如果是你喜歡的遊戲,你可以專注很久很久! .你可能認為自己會漸漸習慣所有分心的狀況,變得比較能避免分心,但有證據顯示,花比較多時間嘗試一心多用的人,反而比較容易分心。 .手機放在視線內,會降低寫作業、讀書的表現,即使手機沒有發出叮叮聲! .猜猜看,你需要哪個腦區把專注力拉到功課上,而不是放在有趣的社群媒體上?是的,你的「前額葉皮質」!   一心多用的問題   你有沒有試過同時聆聽兩組對話?聆聽一組對話就占掉大腦許多的「頻寬」或注意力,沒有足夠的空間能同時處理另一組對話。閱讀、寫作、數學計算、解決某個問題、做功課、學習知識……這些事都耗費了大量的注意力。我們做一件事時,剩下的大腦「頻寬」沒有多少,因此面對這個狀況得要小心一點。 即使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即使索爾這樣認為,其實青少年沒有比成年人更會一心多用,女性也沒有比男性更擅長一心多用。如果能好好專心做一件事,把分散注意力的事物都排除,則幾乎每個人都能把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做得比較好。 問題在於,我們經常同時開著兩種螢幕類產品或應用程式。索爾如此,他媽媽也是——她同時開著筆電和電視機。我們應該幫自己一個忙,好好專注於自己的功課。需要把事情做好時,專心只做一件事吧!   青少年的大腦為何可能是超級社交腦?   說到青少年的超級社交腦,以下提出幾種解釋。一旦得知自己的前額葉皮質不能很容易就做出良好的決定,也不能控制誘惑和衝動,你就能了解,為什麼你有更多藉口比成年人更容易過度使用或誤用那些很炫的行動裝置。 理論1:準備脫離成年人的保護 青春期是一趟旅程,目的地是獨立,而路程中包括了分離,也就是脫離對成年人的依賴;成年人的任務是在你年紀還小的時候好好保護你。 如果所有人類都需要一些人際連繫,又如果你與家人之間的連繫自然而然逐漸鬆綁,那麼就需要新的連繫取而代之。所以,你漸漸脫離家人羈絆的事實,能夠解釋為什麼建立新的友誼格外重要,以及青少年的大腦為何是「超級社交腦」。你也許不喜歡一些社交場合,像是派對或吵鬧的團體,但仍然需要知道自己和什麼樣的人建立關係和友誼。 理論2:青春期變化的完美風暴 到了青春期,你的每一方面都發生變化:你的身體、激素、大腦、學校課業、擔心的事、要負起責任的事情,與朋友等等。有的變化令人興奮且積極正面,但也壓力山大、占盡心思,且製造焦慮,於是特別需要友誼才有安全感。社群媒體為你帶來這方面的機會,因此你不想錯過。你想要融入人群,因為那會幫助你得到安全感,覺得有人支持你。 理論3:數位原住民 這個詞彙描述的是西元二○○○年代初期之後出生的人,認為他們帶有不一樣的大腦,比較擅長與螢幕類產品打交道。但這顯然毫無道理!如今剛出生的大腦,其實與五百年前的大腦沒什麼差別。不過有一件事不一樣,就是你有螢幕類產品陪著你長大。如果你現在十三歲,你花在螢幕類產品的時間比我十三歲的時候多了很多。不過呢,你花在閱讀書本和認真搭建超棒祕密基地的時間就比我少了。同樣值得一提的是,我從一九九○年代初期就開始用電腦,使用手機也有二十年了,比你更久吧!我用這些裝置做的事情跟你不太一樣,不過我們使用起來都很熟練。你在某些方面會打敗我,我在其他方面也會打敗你(這又不是什麼比賽)。 不過呢,你從來沒見識過以前沒有螢幕類產品和行動裝置的時代,可能比較容易忘記它們其實只是一些「工具」,而不是我們手臂的延伸。因此,你比較不容易了解有時候需要放下那些裝置的意義。此外,你的生活花在使用數位裝置的比例(將近100%),跟我的狀況比起來(也許40%,即使比你多用了好幾年),你占的比例高多了,所以你的這種習慣可能成為比較強固的大腦線路。不過我們全都可以學習重新連線。身為成年人,我讓自己的大腦重新連線,變成能夠使用電腦。而你身為青少年,當然也可以讓自己的大腦重新連線,透過比較健康的方式來使用你的大腦—如果你願意的話。 有些證據顯示,與我這個年紀的人比起來,青少年的專注力比較差。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需要「前額葉皮質」來引導自己的專注力脫離分心的狀況。不過我相信,如果是自認有趣的事情,所有人都能比較專注;而承受壓力時,專注力則比較差。   如何擁有健康的社交腦   這裡有些方法,能讓你的超級社交腦為你運作得比較好,以便避開索爾在這一章開頭遇到的那類問題(也提供給索爾媽媽之類的所有成年人哦)。 .練習照顧自己。如果上網讓你感覺很不好,那就關掉吧,做點別的事。與真實生活中的某個人相處一下,或者讀讀書、看看電影、出去走一走。外面的世界很遼闊,你不必透過一塊玻璃體驗它! .放輕鬆。如果你努力想要少吃一點巧克力,你會在自己面前放一塊巧克力嗎?不會,你會放在不可能看見和很難拿到的地方。那就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你的手機,或者想要少用一點的所有東西。眼不見為淨。 .如果某件事很重要,值得你全心投入,那就一次做一件事:拋開其他裝置,關掉你不用的應用程式。好好享受全神貫注於一件事的體驗吧。你瞧,成果改善了,自尊心也提高了! .不要拿錯誤的理想體態與自己比較!試著提醒自己,網路上幾乎每一件事都經過變造,或至少精心挑選過。很多人把自己不喜歡的部分隱藏起來。 .傳送訊息之前再多想一下,等到情緒冷靜下來再說。仍然處於沮喪、氣憤、困惑或疲憊的時候,太匆忙傳出訊息不是好主意。休息一下,深呼吸,等個幾分鐘、幾小時或幾天,需要多久都沒關係,以便做出最好的決定。 .不要傷害別人,或你自己。 最後,騰出時間給生活中的健康事物。有五種活動非常重要,都是你擁有智慧型手機之後比較少從事的活動,也全是健康生活方式所必須的。這五種活動是: .睡眠 .運動和新鮮空氣 .面對面的聊天 .離線不上網的嗜好 .思考和夢想   ▍ 本文節錄自 妮可拉‧摩根《都怪我的大腦!》
人文科普

只要你勇往直前、不斷學習、更深刻理解, 就能創造出真正有用、創新的事物。

  孩子們的遠征   大約13歲時,我開始和一群男生出去玩,我們會定期在西雅圖附近的山區長途健行。我們因為參加美國童子軍而認識。我們和自己所屬的童軍小隊去健行與露營很多次,但後來我們幾個很快自成一個小隊,進行我們自己的探險活動,我們把那些活動都當作是遠征探險。我們想要比童子軍活動更自由、更冒險的體驗。 通常我們是五個人一起旅行,成員包括麥可(Mike)、洛基(Rocky)、萊利(Reilly)、丹尼(Danny)和我。麥可是老大,他比我們年長幾歲,戶外活動經驗也比我們豐富很多。接下來三年左右的時間,我們一起健行了數百公里。 我們經常會連續走七天,或是更長的時間,只靠地形圖的引導,穿越原始森林與岩石海岸,試圖計算潮汐時間,迅速繞過岬角。學校放假時,我們會外出一週左右的時間,在各種天氣下健行與露營。在太平洋西北地區,這代表我們整整一週都必須忍受濕透、令人發癢的軍裝羊毛褲,腳趾頭都泡得發皺。我們的冒險不算是技術性登山,沒有繩索、吊帶或是陡峭的岩壁。就只有漫長而艱苦的步行。我們一群十多歲的孩子深入山區,距離救援地點有好幾小時的車程,而且那時候手機還沒有問世。但除此之外,我們的旅行並不危險。我們遠離父母或任何成年人的控制,自己決定要去哪裡、吃什麼、什麼時候睡覺、自行判斷要冒什麼樣的風險。在學校,我們都不是受歡迎的孩子。我是團隊中最瘦小、通常也最怕冷的人,而且我總是覺得自己比其他成員弱。不過,我喜歡這種體力上的挑戰,也很愛獨立自主的感覺。健行在我們住的地區愈來愈受歡迎,但是很少有青少年會獨自在森林裡健行八天。 在1970年代,大家面對教養的態度普遍比現在更寬鬆一點。小孩多半擁有更多自由空間。我進入青少年期沒多久,我的父母就已經接受我與多數同齡的孩子不一樣,他們清楚認知到,我在探索世界時必須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這種理解得來不易,對我母親來說更是困難。但是父母給予我的空間對我未來人格的塑造,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回想起來,我們所有人在那些旅程中尋找的,或許不僅僅是同伴之間的革命情感與某種成就感。那個年紀的孩子總是想測試自己的極限、探索不同的身分認同,有時也渴望體驗格局更寬廣、更超越小我的經歷。我開始明確感受到內心有一股憧憬,想找出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不知道自己未來會走向何方,但我知道必須是既有趣又有意義的事業。 那些年,我也花很多時間和另一群男孩玩在一起。肯特(Kent)、保羅(Paul)與瑞克(Ric)和我都在湖濱學校就讀,學校找到方法,讓學生可以透過電話線連上大型電腦。在當時,很少有青少年能夠透過任何形式使用電腦。我們四個人很快就愛上電腦,把所有空閒時間都用來寫愈來愈複雜的程式。表面上,健行與寫程式是毫不相關的兩件事。但是兩種活動對我來說都是在冒險。我跟著兩群不同的朋友一起探索新世界,前往多數成年人無法抵達的地方。寫程式就像健行一樣很適合我,因為我可以自己定義成功的標準,而且寫程式沒有極限,不會受限於我能跑多快、球可以丟多遠。寫又長又複雜的程式需要的邏輯、專注力與毅力,對我來說都是很自然的事。和健行小隊不同的是,在寫程式的小團體,我是領導者。   腦海中的程式   1971年6月,我在湖濱學校快讀完高二時,麥可打電話告訴我新的探險之旅:去奧林匹克山區挑戰長達約80公里的健行。他選的目標叫「媒體探險路徑」(Press Expedition Trail),是以1890年由報社贊助的探險活動為名。他指的是 團員都差點餓死、連衣服都爛掉的那次探險活動嗎?沒錯,但那是好久以前的事了,他說。我們總共花了六、七天的時間。第一天很輕鬆,晚上我們睡在被冰雪覆蓋的美麗草原上。接下來一、兩天,我們開始攀登低山脊,積雪愈來愈深。當我們抵達計畫過夜的地點時,庇護所已經完全被雪掩埋了。我暗自竊喜,心想我們一定會折返,回到剛才經過的另一個更適合過夜的庇護所。我們可以在那裡生火取暖,填飽肚子。麥可說,我們來投票:折返或是繼續往終點前進。不論哪種選擇,都代表還要徒步走好幾小時。「丹,你認為呢?」麥可問道。丹尼是我們團體的非正式二把手,他的意見會影響最後的投票結果。「我們已經快到了,或許我們應該繼續走,」丹尼說。大家舉手投票時,顯然我屬於少數的一方。我們繼續前進。走了幾分鐘後,我說:「丹尼,我對你很不滿耶。你原本可以阻止這一切的。」我是在跟他開玩笑,也不是在開玩笑。我一直記得那天非常冷、我全身都很難受。我也還記得,接下來我做了什麼。 我躲到自己的思緒中。我的腦中開始浮現電腦程式。大約在那個時候,有人借給湖濱學校一台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生產的PDP-8電腦。在那個年代,PDP-8或許是最接近十年後才會問世的個人電腦的產品,只不過它重達約36公斤,要價8,500美元。為了挑戰自己,我決定為這台電腦撰寫某個版本的BASIC程式語言。出發健行前,我忙著寫程式,告訴電腦當某個人輸入類似3(2 + 5) x 8 − 3的方程式,或是設計一款需要複雜數學計算的遊戲時,應該遵循什麼順序執行任務。這在程式設計上稱為「公式求值器」(formula evaluator)。我邊走邊低頭看著眼前的地面,一直想著我的程式,不斷琢磨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才能執行這些操作。小是關鍵。當時電腦的儲存容量很小,所以程式必須非常精簡,盡可能使用最少的程式碼,以免占用太多儲存空間。接下來我開始在腦海中撰寫程式,並試著想像,電腦會如何執行我的指令。走路的節奏有助於我思考,就像我經常原地搖擺的習慣一樣。接下來一整天,我沉浸在自己腦中的程式設計難題。當我們下降到山谷底部時,積雪逐漸消融,眼前是一條地勢平緩的小徑,我們穿越古老的雲杉與冷杉森林,終於抵達河邊,我們紮營、吃我們帶的午餐肉,然後睡覺。隔天一早,我們再度爬上低山脊,斜向吹來的狂風和雪雨拍打著我們的臉。我們經過的每一個庇護所都擠滿了等待風雪過去的健行者。我們只好繼續前進,原本已經感覺冗長的一天,現在更是看不到盡頭。我依舊默默地在腦中拆解程式碼。那天我們步行了約32公里,我幾乎沒有說話。後來我們終於找到有空位的庇護所可以讓我們停留。 就如那句名言:「我很想寫一封更簡短的信,但是我沒時間。」比起寫出冗長雜亂、長達好幾頁的程式碼,要在一頁空間寫完同樣的程式反而比較困難。鬆散的程式運作速度緩慢,而且會占用龐大的記憶空間。那次的健行,給了我時間寫出精簡的程式。在那漫長的一天,我又進一步簡化程式,就好比削木棍一樣,逐漸把頂端磨尖。我寫出的程式看起來既有效率,又簡單地令人滿意。那是我寫過最棒的程式。最後一天,太陽終於露臉,我終於感受到每次健行結束之後的滿足感,所有的艱難都已經過去。我對於儲存在腦海中的程式,也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三年半後,升上大二的我還不確定未來的人生道路。某一天,我在湖濱學校的好友保羅突然衝進我的宿舍房間,他告訴我,有一台劃時代的電腦上市了。我知道我們可以為這台電腦開發BASIC 程式,我們擁有領先優勢。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回想在低山脊健行、超級悲慘的那一天,從記憶中找回當時寫下的程式,將程式輸入電腦。這顆種子後來發展成全球規模最大的企業之一,並且開創出全新的產業。   ▍ 本文節錄自 比爾.蓋茲《原始碼:成為比爾.蓋茲》
人文科普

「扁平時代」演算法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本書叫作《扁平時代》(Filterworld)。我用「扁平時代」這個詞,來形容演算法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演算法早已無處不在,和我們的人生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演算法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驚人的衝擊,徹底改變我們接觸和消費文化產品的模式。雖然在政治、教育與人際關係以及其他許多社會層面,演算法都帶來了改變,但本書將會聚焦於文化領域。我們不管是觀賞視覺藝術、聆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文學作品,還是欣賞舞蹈,都是透過演算法餵給我們的各種內容來接觸到它們的,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那些最符合數位平臺結構的東西上。換言之,演算法已經成為我們接觸文化產品的媒介。演算法推薦是一種過濾機制,篩選出受關注與被忽略的內容,並巧妙地扭曲它們的面貌,就好像IG濾鏡那樣,突顯出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同時淡化處理其他面向。演算法的這種好比濾鏡一般的作用,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功十分清楚可見。相關的現象包括讓二○一八年納斯小子(Lil Nas X)的歌曲〈鄉村老街〉(Old Town Road)風靡全球的土氣TikTok舞蹈;IG上充斥的陳腔濫調設計趨勢,例如極簡風的室內設計,以及時尚品牌近年來常使用的、單調的無襯線字體標誌;還有推特上搞得大家怒氣沖沖的大量無聊爭議。 演算法推薦系統支配文化類型的方法是,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投餵給更多使用者,如此一來也就讓符合特定趨勢的文化產品得到了更高的流量。二○一八年,作家佩利(Liz Pelly)將那些特意迎合潮流、期待能夠爆紅的文化產品,統稱為「誘餌式作品」(streambait),就像你會在Spotify上聽到的那些「中等速度、安靜又帶點憂鬱的流行歌曲」。二○一九年,另一位作家托倫提諾(Jia Tolentino)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說法,她指出IG上有某一種臉孔特別容易受到演算法青睞,她把這種臉孔稱為「IG臉」(Instagram face),其特色為:「看起來明顯是個白人,但又模模糊糊具備了某些少數族群的特徵」,例如「貓一般的眼睛、又長又誇張的睫毛、小巧玲瓏的鼻子,以及豐厚飽滿的嘴唇」。這種臉孔在IG上如此流行,以至於甚至有人去動了整容手術,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像IG臉。TikTok上也流行所謂的「TikTok語調」,這指的是許多網紅喜歡使用的一種旁白配音,這種配音語速很快,而且語氣缺乏高低起伏。每一個網路平臺都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流行風格。每個平臺的風格,不僅會受到使用者美學偏好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他們的種族、性別、政治傾向,以及擁有這些平臺的企業的基本商業模式的影響。 在演算法所塑造的「扁平時代」裡,能夠得到關注、持續走紅的文化產品,通常都很容易就可以理解、複製與參與,且很輕易就能融入環境之中。廣大的視聽大眾隨手就能分享這一類的產品,而不同的群體接觸到這一類的產品之後,也都能夠不費力氣地幫它做一點些微的改造,使它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在扁平時代裡,一切事物都是迷因;例如一個可以自己改編的笑話,或是一張經過改良後傳遍全網的圖片)。它也足夠宜人或普通,以至於可以被忽略,悄然融入背景之中,通常直到你刻意尋找時才會注意到。然而,當你一旦注意到它時,你往往會發現它無所不在,例如二○一八年冬天時,有一款叫「亞馬遜大衣」的、鼓鼓囊囊的羽絨夾克因為亞馬遜在自家的線上商城——又一個由演算法主宰的空間——推薦給亞馬遜Prime的會員而突然風行起來。在接下去的幾年裡,這款由歐絨萊公司出品的羽絨夾克,讓許許多多的仿製品和看起來很像亞馬遜大衣的產品紛紛出籠,其中一款還是亞馬遜自己生產的。扁平時代的文化最終是同質性的,即使其產物並非完全相同,也散發出一種無處不在的相似感。它不斷自我延續,直到令人感到無聊。 我從二○一五年左右開始在世界各地的咖啡店察覺到「扁平時代」的種種跡象。在二○一○年代,自由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使我去到許多不同的城市,京都、柏林、北京、雷克雅維克、洛杉磯,而無論去到哪裡,我總能找到一間咖啡店,看起來和世界各地許多其他咖啡店極其相似,因此給我一種很強烈的既視感。我把這種咖啡店統稱作「通用咖啡店」,其特色是:牆壁上永遠會貼著一排地鐵站式的白色磁磚,店內往往擺放著又寬又大、用回收木材製成的工業風桌子,椅子用的則是世紀中期現代風格的細腳椅,再加上裝著愛迪生燈泡的懸掛式吊燈(也就是很IG的美學風格)。而且,無論在哪個城市,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通用咖啡店」裡無一例外,總是擠滿了像我這樣的自由工作者,一個個都抱著一台筆記型電腦在那兒敲敲打打,經常是在瀏覽社群網頁。究竟為什麼,這些相隔如此遙遠的「通用咖啡店」,內部裝潢和功能都如此相似呢?這種高度的一致性超越了全球化的常見作用。我想找出背後的根本原因。 我認識一位名叫史瓦茲曼(Igor Schwarzmann)的商業顧問,他來自柏林,是千禧世代的人,而且和我一樣世界各地到處跑。他告訴我,他也注意到了「通用咖啡店」的興起,並且稱之為一種跨越國界的「品味同質化」現象。近年來,隨著IG、Yelp和Foursquare這類使用演算法的數位平臺崛起,全世界有愈來愈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學會享受並尋求類似的產品和體驗。無論他們住在哪裡,網路平臺推播給他們的東西總是相似的,因此他們總在消費著相似的內容,其品味偏好也就被塑造成了相似的樣子。演算法是一種具有操控性的存在。這些應用程式引導用戶穿越實體空間,前往採用數位流行美學的處所,藉此贏得其他用戶的關注與評價。評分愈高,就獲得愈多的演算法推薦,進而吸引更多訪客。然而,儘管這是一種國際現象,那些鞏固演算法的網路平臺,卻都掌握在西方國家的企業手裡。這些企業幾乎都位在美國的矽谷,而掌控著它們的人,則是屈指可數的超有錢白人男性──這可真是「多元化」的相反啊。 印度的文學理論家史碧瓦克(Gayatri Spivak)在二○一二年時寫道:「所謂全球化,其實只是資本和數據資料的全球化。除此之外就只是災害控制而已。」在扁平時代裡,像臉書、IG和TikTok這樣的數位平臺透過用戶活動累積並散播數據,並藉由伺服器農場和演算法技術擴展資本,席捲全球,吸引數十億用戶。文化同質化的現象便是對這種散播所帶來的傷害無可避免的反應,是人們應對和適應災害的方式。曾有段時間,我以為通用咖啡店的美學風格只是一股短暫的熱潮,終有一天會退燒。然而,這樣的美學卻變得愈來愈根深蒂固。隨著數位平臺逐步擴張,它們所造成的同質化現象也跟著蔓延不止。   ▍ 本文節錄自 凱爾‧切卡《扁平時代》
人文科普

【書評】怪誕醫學史:過去的錯誤會指引將來走向正確的道路

  文/沐恩   怪誕醫學史是同名 Podcast 節目衍生的書籍著作,夫妻檔主持人,家庭醫生太太與作家先生的組合,在每周的節目中為聽眾介紹醫學發展史中各種匪夷所思的奇聞軼事,爾後他們將內容整理改編,集結成這本書。看到書名您可能會覺得疑惑,不能介紹正常的醫學史就好嗎?考量到醫學也跟人類所有累積至今的技術一樣,都是在試錯中不斷進步,或許也沒有什麼正常的醫學史了。 那書裡具體講述那些稀奇古怪的內容呢?或許是怕一開始太猛會嚇壞人,書裡的「離奇/噁心」程度主打一個循序漸進,第一章先介紹一些讓人感覺怕怕但還可以接受的史實。比如說為了讓醫學進步,渴望解剖學知識的古代醫生們從各種途徑搞來屍體的故事。到處偷屍挖墓還算小兒科,後來甚至開始催生出主動製造屍體的產業,為了救人反而導致有人被害,這樣的發展不得不說真的是挺荒誕的。即使是現代,有許多愛心大體老師無所奉獻的時代,因為骨架這種組織容易損毀的特性,全球走私大體的案件依舊層出不窮。 第二章噁心度開始升級,有些怪奇醫學簡直與巫術無異,比如木乃伊曾被視為絕佳的藥品,這個風氣來自於,當時有一部分認為吃掉人體是有益身體健康的,但為了要健康去殺人來吃實在是不至於,這不剛好有一種保存很好的古老屍體在市面上存在嘛,就是木乃伊!一時之間趨之若鶩,甚至發展成只要是藥劑師就會隨身戴著木乃伊藥材的程度。但這種且吃且珍惜的資源總會慢慢耗盡,所以後面開始出現應用新鮮屍體的處方,比如一個剛好二十四歲,死於暴力行為的紅髮男性(其他死法與髮色不行),可以用來治療癲癇。 在整個醫療界行為慢慢趨於文明化後,怪誕醫療史開始聚焦在個人身上,比如一些奇葩的醫生。快手外科醫師李斯頓,他的病患死於一次截肢手術後的壞疽感染,這其實還好,因為在抗生素發明前的時代這是很常見的併發症,但問題是他在手術過程中不小心把他**助手的手指也截了肢**──因為那個時代也沒有麻醉技術,需要助手按著病人;然後當天觀摩手術的另一位醫生,在過程中也因為驚嚇倒地死去,作者說這大概是史上唯一致死率達到百分三百的手術。 書中有很多這樣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而它們陳列的方式也很有趣,除了內文外,書籍的時常會出現額外的「區塊」排版,用來放置一些作者比較非正式的打趣段落(有時候夫妻倆還會在這個區塊講段子),這樣與正文區隔出來,讓我可以更加輕鬆的分配閱讀的專注力,而不會被搞笑打斷節奏感(雖然整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好玩,但它本質還是一本知識性的書籍)。另外書中還有很多風趣的插圖,讓書籍更加的生動,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享受閱讀的過程。 醫學的進步是永無止盡的,過去的錯誤會指引將來走向正確的道路,對於那些為醫學發展付上代價的探索者們,應該給予感恩。或許在未來,目前習以為常的治療方法,也會是他們茶餘飯後的談資,比如骨頭受損居然是用硫酸鈣固定起來,希望它們會自己長好,而不是整組換掉之類的,屆時我應該會滿心歡喜,泰然接受,並知曉我們世代是成就他們世代美好的基石之一。   筆者簡介 沐恩 學生時期因推薦太多書給學校圖書館而收到警告信,手不離書書不離手是最佳寫照,視閱讀為提升涵養的最佳途徑,自認文筆不錯(下面樂寫團隊的介紹是我寫的喔),用幽默為筆觸揭露書籍的魅力。房間裡的存書早已過飽和,感謝上帝讓世界出現電子書,感謝 Pubu 讓讀電子書變得容易。   個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onDrame 個人部落格:https://blog.nightdream.info/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賈斯汀.麥洛伊、席妮.麥洛伊《怪誕醫學史》
人文科普

【書評】太陽的距離有多遠?

  文/沐恩   小時候,每次看到電影或卡通有牽扯到太陽的情節,常常覺得納悶,不管是壞人要發射飛彈把太陽炸掉,還是好人要發射氣功波把壞人打進太陽裡炸掉,每次都是鏡頭轉兩個 Cut 就抵達目的地,好像太陽就在我們旁邊。 這些編劇的宇宙觀可能比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還差,他們至少預估太陽距離我們有八百萬公里,雖然跟實際的一億五千萬公里差了「億」點點,但至少不會是兩個轉場就能到的距離。八百萬公里,就算用時數三萬公里飛過去,也要十一天啊。 從古至今,人類都在仰望天空。隨著時代的演進,人類看的越來越高,越來越遠;明明是同一片天空,它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廣。這都是千百年來人類不停探究的成果。那麼是什麼驅使每個世代的人類觀望天空呢?或許這本《天空地圖》能告訴你,這段永不停歇,追逐星星的歷史。 書本從史前時代開始,在智慧還懵懂時人類就開始記錄天空,那些著名的,繪製著古代動物的山洞壁畫中裡夾雜著星星。接下來是各種工藝品、青銅器甚至古建築,比如那著名的巨石陣就與天文有關聯性。作者說這部分的學說稱為考古天文學,在還沒有文字的時代,透過這種遺留的物件,發掘史前人類與天文的關係。同一章節緊接著介紹的是,每個民族早期的天文發展、巴比倫人、希臘人、華人,人類漸漸地從用浪漫理解自然,轉向用實際觀察的規律來分析自然。 在這浪漫與知性交織的時代,有許多有趣的想法併生,像是當時的人認為,天上有許多透明的球殼,各種星體都嵌在這些球殼上進行轉動。那另一個想法就油然升起,是什麼力量讓它們持續旋轉呢?十四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採用了近似慣性的思想「原動力」,認為天殼是一種沒有摩擦力的物質組成,因此「在上帝於太初推動的第一下」之後可以持續的運行下去。 接著書籍來到科學時代,中學自然課學到的熟悉人名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哥白尼、克卜勒、伽利略等,天空的樣貌更加清晰。地動說、行星運動定律至今已耳熟能詳的學說。然後終於來到近代,這時還能見到些許浪漫的殘餘,比如望眼鏡下月球模糊的隕石坑畫面,被認為是月球人蓋的環形建築物;望眼鏡火星模糊的地貌,被認為是火星人挖的運河。那個看金星的人最瞎,他把光圈縮得太小,把自己眼底的血管當作實際的地形發表。來到了我們熟悉的二十世紀,各種技術突破,衛星升空,史上第一張黑洞的照片也出現在這個時候。可惜這本書出本的時候,韋伯望眼鏡還沒有發射,不然它的內容還會更加豐富、先進。 除了史料,《天空地圖》還收錄了大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物圖像資料,從古老的星圖、手稿,到中世紀的天文儀器與繪畫,每一幅都是全彩大圖印刷,細膩而壯麗。這大概也是書名「地圖」的由來。這些資料將過去仰望者對天空的想法鋪展而出。如果您對天文的神話、歷史的發展感興趣,那不妨考慮閱讀這本書,能夠了解從古至今人類對宇宙的描繪與理解是如何變遷,見證想像一步一步轉換為真理。   筆者簡介 沐恩 學生時期因推薦太多書給學校圖書館而收到警告信,手不離書書不離手是最佳寫照,視閱讀為提升涵養的最佳途徑,自認文筆不錯(下面樂寫團隊的介紹是我寫的喔),用幽默為筆觸揭露書籍的魅力。房間裡的存書早已過飽和,感謝上帝讓世界出現電子書,感謝 Pubu 讓讀電子書變得容易。 個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onDrame 個人部落格:https://blog.nightdream.info/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愛德華.布魯克希欽《天空地圖:瑰麗星空、奇幻神話,與驚人的天文發現》
人文科普

【書評】《地底世界地圖》,如同經歷了一場精采充實的大冒險

   文/沐恩   當您走在平整結實,令人安心的大地上時,是否會好奇,地表之下有什麼東西,是如同半身熟蛋黃的地幔?還是高溫高熱,不斷流動而創造出磁場外核?喔不,我們沒有要走到那麼遠,這本書所介紹的地下,最深可能還沒有超過三公里,儘管如此,其中的風景,依舊是目眩神迷,令人讚嘆。 《地底世界地圖》的書名明瞭地闡明書籍內容,書中介紹了埋藏在地底的各種「光景」,內容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是自然形成的地底景觀,之後的章節則是具紹由古至今,歷史上人類所建設的地下建築。每個條目的開始會有一張圓型的簡易世界地圖,說明這個景物在哪個國家,接著是詳細的文字介紹,末後再放上完整區域地圖與實景照片。 最初在規畫如何介紹這本書時,我本來的預計是邊讀邊把裡面特別有趣的場景筆記下來,摘要地寫進心得裡。結果每讀過一個條目,筆記裡就多了一個名子,到最後幾乎一個不差的全部寫完。因為那些場景每一個都如此絢爛,難以割捨。不論是因獨特地質條件與特殊細菌形成的「墨西哥光明洞」;還是會發光的昆蟲幼蟲讓洞內如同星空般熠熠生輝的「紐西蘭懷托摩」,亦或看似一片森林但實際只有一棵樹的「美國潘多」。每一個條目的描述都仿若幻想故事中的異世界,我才知道原來地球如此超乎想像的多姿多彩。 在書籍內容進入人手建造的範疇後,雖然沒有自然形成的那麼鬼斧神工,但另一種樂趣油然升起,就是探討這些地下建築是為了什麼原因被建成的。是為了對抗環境?躲避戰禍?還是有其他理由,每個條目都是一個故事。這些地底的痕跡將過去的文化與歷史封存,如同時間膠囊般流傳到現在,這些都是人類為了在世界立足所付出的努力,看著這樣的生命韌性,不禁覺得與有榮焉。 而如今,人類依舊在掘地三尺,從近代為了解決都市運作的痛點的地下鐵路、人工河,到現代為了科學研究建造的強子對撞機以及為了保存全球植物種子樣本的基因庫,人類的目的由「生存」進階為「生活」再由生活昇華成「探索宇宙與確保永續」,刻劃出了另一種感動。 閱讀《地底世界地圖》,我如同經歷了一場精采充實的大冒險。這是一本內容豐富詳盡的書籍,不論是對地景的本身還是對其由來都有詳細的描寫,而附件的照片更是讓我們能一窺該景緻的奧妙,更讓人興奮的是,這些圖片都是全彩印刷,很難想像一本不到五百元的書籍(電子書版還更加實惠)能有這麼豪華的內容。如果你對罕見的地質風景或特殊的人文歷史感興趣,甚至是在找尋創作的靈感,都非常有幫助,不讀可惜。   筆者簡介 沐恩 學生時期因推薦太多書給學校圖書館而收到警告信,手不離書書不離手是最佳寫照,視閱讀為提升涵養的最佳途徑,自認文筆不錯(下面樂寫團隊的介紹是我寫的喔),用幽默為筆觸揭露書籍的魅力。房間裡的存書早已過飽和,感謝上帝讓世界出現電子書,感謝 Pubu 讓讀電子書變得容易。 個人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MoonDrame 個人部落格:https://blog.nightdream.info/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克里斯.費區《地底世界地圖》
人文科普

【書評】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文/旭   藝術是浪漫的,摩托車的機械是理性的,浪漫和理性在古希臘時代就被一刀切開分了家,自此之後維持了超過兩千年的對立。 而禪呢? 禪是不立文字、不可直說、不可名物的會心一笑。 如此充滿矛盾、令人毫無頭緒的標題,將會帶領讀者踏上一場壯闊的探索與遠征。 故事從父子二人的摩托車騎行開始。主角「我」和兒子克里斯展開了一趟穿越半個美國的摩托車之旅。這趟旅途不僅是疏離的父子珍貴的共享時光,它還有另一層更深的目的:「我」亦踏上一段旁人難以理解的探古之旅,「我」循著一個幽靈的足跡,一個已消失於這世上、名為「斐卓斯」的幽靈,循著他曾經獨自進入的無徑的深山,尋找那個能將被一分為二的分裂世界完整之道。 受17世紀啟蒙運動影響之後,我們的世界基本上是一個尊崇科學理性的社會。我們雖然沒有摒棄浪漫與藝術,但是主觀浪漫與客觀理性就像油與水一樣沒有相容的空間。兩方信徒各有各的堅持與偏見,浪漫的支持者厭惡科技理性的古板、枯燥、醜陋,理性的支持者鄙視浪漫派的任性、虛浮、華而不實。然而,或許這樣一分為二的切割方式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粗劣、有缺陷的分割法。在所謂的浪漫與理性之上,有能夠涵納兩者的東西──在這趟旅程中「我」追尋著斐卓斯的足跡探究的「質素」。 質素無法被定義、卻又存在於一切的事物中。我們雖然難以描述質素,卻總能認出質素,儘管有的人能辨識的多、有的人能辨識的少,對質素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如果試圖用哲學分析解釋質素,會發現它直接消散,因為它並不從屬於哲學,而是居於哲學的層次之上,哲學應它而生,因次無法用較低層次的哲學來拆解它。這樣玄妙的東西,與《道德經》中所載不可道亦不可名的「道」或有幾分相似,亦與禪宗的拈花微笑、見性成佛可比擬。 自從理性思辨誕生以來,無數思想家們鍥而不捨地追求著真理。然而在真理之前,卻鮮少有人討論什麼是「真理」,以及真理的性質。大部分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個自己也不太清楚是什麼的東西。質素便很接近我們想像中的真理,或者該說真理很接近質素,是質素的一部分。 所以,善或美這種看起來屬於主觀感受的浪漫,是否永遠不會出現於價值中立的客觀理性中呢?主觀浪漫與客觀理性其實相距的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遠。我想許多人多多少少都有類似的經驗,也就是在數學中看見美的經驗。那就是我們認出質素的時刻。美是用最好的算式解出答案。用理性單看算式,本身沒有特殊的價值,但是當我們站在更高的層級,同時俯瞰沒有被切割開的兩個世界時,我們便能看見質素,看見其中的善。退一步說,從生活中微小但實際的地方──例如摩托車維修,亦是如此。閱讀摩托車維修手冊讓人感到枯燥、渾沌、古板,但有些摩托車維修師傅動起手來,著實令人讚嘆彷彿舞蹈或藝術。其中的差別在於,這些精熟的修車師傅深諳機械科技的質素,他們並不把自己和摩托車看成割裂的個體,亦不把摩托車看成由許多割裂的零件組成的鋼鐵產物,在不知不覺間,修車師傅便抵達了心平氣和、抵達了所謂「物我和一」這樣聽起來高深的境界,其實不過是換種說法罷了,「物」與「我」都所在其中的「一」,那就是質素。 這並不是一本輕鬆舒適的哲學讀本,這趟崎嶇坎坷、如摩托車穿過貧瘠荒野與險峻高原的心智跋涉,值得我們親自經歷一回。   筆者簡介 旭 貝多芬因病失聰的時候,所有人都對他說聾子當不了音樂家。 還好貝多芬沒有聽他們的。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羅伯.波西格《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45週年紀念版)》
人文科普

光的投射、神經的投射、情感的投射

  本書的主題圍繞著光、神經與情感的投射,這些概念交織成一個關於人類情感和神經科學進步的深刻故事。隨著神經科技的發展,我們得以穿越過去的認知限制,深入了解情感與精神健康的奧祕。這本書由卡爾‧迪賽羅斯(Karl Deisseroth)教授所撰寫,他身兼精神科醫師、神經生物學家與神經工程師多重身分,從多個視角出發,揭示了精神疾病的臨床症狀及其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這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部精神醫學專著,更是對人類情感與心智世界的全方位探索。 大腦的複雜性與神祕性使得神經科學成為當今最具挑戰的科學領域之一。估計人類大腦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這些細胞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連結網絡,宛如國際航線般交織,令人難以捉摸。迪賽羅斯教授在2004年創立了光遺傳學技術,這一革命性發展徹底改變了我們研究大腦的方式。光遺傳學利用光敏感蛋白嵌入神經細胞中,通過光的刺激來調控神經細胞的活性,進而影響特定神經路徑的運作。這項技術將過去科幻般的情節帶入現實,使科學家能夠在實驗室中精確地操控神經細胞。透過控制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科學家可以直接操控神經網絡,從而影響情緒、記憶和行為。我們可以說,情感本身就是神經網絡中訊息投射的結果,透過光的投射,我們得以觀察並理解情感的變化。迪賽羅斯的光遺傳學技術無疑是解開這些複雜連結的關鍵突破,它讓我們有了更加精確的工具來理解大腦運作的機制。 書中的每個章節不僅僅限於對病人臨床表現的描述,迪賽羅斯還進一步探討了背後的神經機制。他從基因、細胞乃至神經迴路層面剖析精神疾病的成因,這使得本書不僅有高度的臨床價值,也在科學層面上具有深刻的意義。這種對科學與臨床的雙重探討,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理解精神疾病的框架。 迪賽羅斯的寫作風格也具有鮮明的文學氣質。他在每個章節中穿插詩歌,這些詩句反映了他對情感的深刻理解與反思。這樣的安排,不僅提升了本書的文學價值,也讓讀者能夠從哲學和人文的角度來理解科學,彷彿閱讀的是一部融合了科學與人性的文學作品。 然而,這本書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可能會有一定的挑戰性。由於書中深入探討了光遺傳學等現代神經技術及精神醫學中的複雜問題,讀者可能需要具備一定的神經科學或醫學背景,才能全面理解書中的技術細節與其臨床應用。同時,作者對人類心智活動的哲學思考,偶爾會顯得抽象且深奧,但這正是本書的魅力所在。它不僅是一本科學書籍,更是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層探索,融合了生物學、神經科學、精神醫學與哲學的多重領域。 本書也重新定義了精神醫學的診療方式。傳統上,精神醫學依賴臨床表現來診斷和治療病人,而光遺傳學等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得以以神經迴路為基礎來重新審視精神疾病。科學家可以通過控制特定神經投射來模擬情緒反應,從而揭示出許多反社會行為,如暴力行為,背後的神經機制。這一發現不僅促進了我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也讓社會重新思考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問題。 總結而言,卡爾‧迪賽羅斯的這本書既是對神經科學和精神醫學的一項重大貢獻,也是一部深入探索人類情感與心智的力作。透過光遺傳學和透明腦技術,迪賽羅斯揭示了大腦內部的奧祕,展示了情感、行為與神經網絡之間的緊密聯繫。同時,作者的文學素養與對人類情感的細膩觀察,讓這本書不僅是一部科學與醫學的結晶,也是一部哲理深刻的文學作品。這本書將挑戰讀者的思考,帶領他們進入一場關於心靈、情感與大腦的深刻對話。   ▍ 本文節錄自  卡爾‧迪賽羅斯 《人類情感的億萬投射》
顯示更多